raybet雷竞技官网下载最近身边的朋友似乎人手一杯“酱香拿铁”,而且喝完仿佛真的能喝出酒味,一下子有了酒桌的感觉,更重要的是,好像喝出来的风味大大提高了。

  但“酒加咖啡”这样的操作,为什么会是一个加分项?这样的操作能给我们怎么样的味蕾体验?而且更关心我们自身的问题是:酒精+咖啡,会有安全风险吗?

  真的要追溯起来,这个喝法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法国,当时的贵族已经开始将新带来的咖啡、香草与朗姆酒,调配成鸡尾酒来使用。

  再往后则是咖啡利口酒的出现——一种将咖啡、白糖、糖浆、香草、酒精混合调配之后的调配酒,直接喝或者调成鸡尾酒来使用。

  而另一个更著名的“酒精+咖啡”操作,是来自爱尔兰的鸡尾酒——”爱尔兰咖啡“,通过混合热咖啡、爱尔兰威士忌、糖,最后加上一层厚厚的奶油。这样既有咖啡的香味,又有威士忌的风味,还能利用甜味掩盖负面味道,也是不少酒吧常见的调配。

  当然,像是茅台酒风味的拿铁,应该还是瑞幸咖啡的首创,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”酒精+咖啡“的饮料出现呢?关键原因在于这两种饮品本身的丰富香味。

  酒精为什么会比其他非酒精饮料更受人们追捧?究其根本原因之一,在于酒精和水的主要区别——二者的溶解能力不同。

  我们知道水能溶解很多我们熟悉的物种,比如糖,比如盐,但是很多脂质是难以溶于水的,比如茅台酒中含有至少528化合物,其中145种酯类物质,很大一部分是难溶于水,但能溶于酒精的。

  类似的,给威士忌带来香甜气味主要挥发性成分的癸酸乙酯、辛酸乙酯等等酯类物质,都是难溶于水的物质,只有依托于复杂的工艺和酒精极佳的溶解性,才使得它们拥有丰富的风味体验。

  那咖啡呢?咖啡豆里除了我们熟悉的咖啡因,还有大量不同的生物碱、酚酸衍生物、黄酮类化合物、萜类化合物等等总共数百种以上。其中的糖类、脂质、蛋白质、蔗糖、绿原酸、葫芦巴碱在烘焙的过程中通过美拉德反应等过程,会形成复杂又特别的香气。

  当然,这些物质很多也不易溶于水,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浓缩咖啡会选择更大的压力进行萃取,正是为了更全面、更快速地获取这些咖啡豆中丰富的化合物。

  当然,也正是基于对酒精、咖啡成分的丰富了解、认识,让我们可以更自由、灵活地去搭配饮品的口味。有的咖啡师就利用不同物质的化合物报告,在实验室搭配出了无酒精的葡萄酒风味饮料,和咖啡混合,在不能使用酒精的咖啡比赛中拔得头筹。

  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,酒精会与拿铁中的奶发生反应。一定量的酒精会使奶中的蛋白质变性,进而可能让饮料出现结块的现象,并且导致口感、风味大打折扣——奶的风味就主要就来自优质的蛋白质,连蛋白质都变性了,哪来的好喝可言?

  而后来的消息也得到瑞幸咖啡”官方的回应“:酱香拿铁中酒精度含量低于0.5%(0.5度),可以放心饮用。

  于是问题又出现了:0.5度的白酒换算下来大约是1-2毫升,酒精量降低其中溶解风味物质的能力也大大降低,那我们前面说的那些风味从何而来?不是说要有酒精来溶解风味物质吗?

  而除了白酒和其他奶制品常见原料,与各类增稠剂、乳化剂之外,前面问题唯一的答案只有落在配料中最后一位的”食品用香精“了。

  当然,最开始我们提到了丰富的喝法是确实存在的,酒精+咖啡这个组合确实风味加倍。但是,在2010年的一则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的公告,却严厉警告了生产酒精+咖啡因的饮料厂家,这又是为什么?

  换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就更简单了:其实瞌睡是一种我们身体的自我保护作用——你睡着了就不会喝太多酒。但如果你喝了咖啡再喝酒,就可能导致你会比正常情况喝更多的酒。

 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,年轻人(15-23岁)如果同时喝酒精和高咖啡因的能量饮料,会比平时喝的酒多六倍。这种喝法,就会带来无穷的后患。

  也正是这种酒精越喝越多的影响下,还会带来了更高的其他危险!研究发现,混着咖啡因饮料喝酒的人,喝醉之后会更倾向于进行危险的酒后驾驶,或者不正当性行为,这就是过度饮酒带来的危害了。

  再者,对于咖啡因和酒精代谢能力比较低的人来说,稍微多喝一点咖啡、能量饮料或者酒,就会心跳加快,血压升高。如果他们没控制好同时摄入过多咖啡/能量饮料+酒精,会给心脏带来更大的压力,进一步提高心血管疾病风险!

  当然,“酱香拿铁”的酒精含量也基本属于“无酒精饮料”的范畴,但是考虑到其中可能的复杂的配方,也切莫贪杯。

  而“酒精+高咖啡因饮料”的喝法,虽然二者不会发生剧烈反应,但也往往是酒吧中的“危险行为”,之后不自觉的大量饮酒带来的危险会更加可怕,虽与“酱香拿铁”无关,但却更需要我们警惕。